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20140525

區域計畫蘭嶼需不需要?
若從整體來看~蘭嶼的定位~我想是需要重新來好好想想!!!
而區域計畫程度上也就是在做這件事!
但是就現行法令~區域計畫相關法令~與地方文化之間~有不符使用地方!
就像文資法一樣!
地方的主體如何在區域計畫內被顯示出來!!!~
現行法令很難~
除非除非~~~~
縣府請到的團隊有一些文化的觀念~
知道文化的價值!!
目前區域計畫是在開始階段~
所以還看不出到底會有整樣的影響~~~只能說會有一些擔憂~
這些擔憂~大多都是會來自對於公部門的不信任~
也的確~公部門應該很難會把這事情做得好!!!
唉!!~土地的問題很敏感~但是區域計畫不只是土地的問題!!
是在整體的大環境下~蘭嶼該站在怎樣的位置
當然~一定會說要尊重地方聲音~凸顯地方~~
但是~地方到底要提出甚麼~去告訴這些外人說~~
我們要的就是這樣
辦理區域計畫有三個重要過程~
擬定、審議和公告
擬定前要先舉辦座談會~蒐集意見!!

再由該管機關納入擬定參考
令人擔憂的就是那個~擬定參考
在決策的制定~一定會有取捨~而那些被捨?!!
在區域計畫辦理的過程~居民就是只能盡最大力氣去監督!!!
我不知道能監督到甚麼程度!!~
另外就是要看規劃團隊的良心了!!
至於啊~是不是在為蘭嶼特定區計畫做鋪路~這樣的說法,
我想就先不去做這樣的聯想了!

看了昨天電視的討論~和網路上的一點po文!~
大家最會擔心比較多在於~與土地直接相關的部分!~
從說明會的簡報和區域計畫法相關法令來看。
就區域計畫法相關法令~使用分區的劃定~是最為直接的關係!~
但是就現行條文內的劃分方式~無法與文化部分接合~
主要是因為區域計畫的內容~本身就是少了這個部分~
主要還是以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而這裡的發展價值觀~
固然是以自由資本主義作為根本核心價值觀!
而這樣的發展適不適和蘭嶼?!
再來就是安全防災的部分~在環境敏感地帶的劃分~還是以自然環境的敏感為主,歷史人文的敏感區域~依然被忽略!
說真的我不知道~可以有什麼條文可以符合地方文化的使用分區~或是可以解套的方法!
我想修法應是必須的。之前我們聽到的,區域計畫法原住民專章的部分,可以期待。但在還未施行前,就是困難重重。
另外我覺得有個關鍵,就是此次區域計畫將會把蘭嶼劃為都市計畫土地還是非都市計畫土地。我認為千千萬萬別被劃為都市計畫土地。

文資法是另一種不同的價值觀。
但是兩者之間的力量太不對等了!
一個是由上至下的公權力展現,若掌握不好,便形成霸權。
一個是由下至上的地方主體性突現,但共同意識難凝聚,需要很多的時間在溝通和醞釀。
而在外來政策計畫進來前,地方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這樣內部自我思考與辯證,找到一個未來方向?
我一直認為文化景觀非常重要。為何重要?要地方不被區域邊緣化,那勢必要與全球化打交道,而不是與其同流。文化景觀是個可以與全球化談話的籌碼。此路也應該是條可行的,保護地方不被邊緣化的途徑。

"邊界",不是到此為止,而是從此開始。

對於邊緣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區域計畫的規劃就是到此為止,而文化景觀就是從此開始。沒有要反客為主,而是要互為主體,亦是互為客體。我也知道社會結構的改變不容易,要改變自己在結構中的位置,主流社會有一套機制,那是一種價值觀。而這世上還有其他價值觀,或許無法改變或是打破結構,但是至少可以模糊那條邊緣吧!


20141108

在建築領域內,關於原住民的議題,我個人是覺得本來就不容易!
在現在這個時代,先以"當代"稱做。當代的建築議題若列出,常常會看的大概會有,
1.環境紋理的問題;
2.時間延續的力量,所呈現何為傳統的問題;
3.身體感知的現象;
4.空間要表述的符號或語言上的問題;
5.批判地域性建築與全球化式樣建築兩者對抗的問題;
6.形而上對於意義探討的問題。
要以一件建築要全面性去回應這些,本就不容易!
而在文化特質如此鮮明的區域(如蘭嶼),要如何在過程中去做取捨,這不是我們可以容易想像掌握的。有點像是去預言未來的歷史共業,而實際上我們僅能透過有限的專業知識,經由歷史脈絡來歸納出如何書寫到現在,以此文本作為基礎,再以概念的發想或是突如其來的創意靈感介入現實,並期待這樣的介入,可能會有怎樣的未來。也因如此我們會談到設計的可能性問題對於可能性高低的判斷,各種價值觀基礎下的表述不一,何者為真,又何者為假?我認為不該如此一刀兩瞪眼的分出楚河漢界。

對我而言,現實是混沌且複雜的,大概就是透過一些行動的介入,去朝向某個能夠持續的未來。會是一個尋找未來可能的過程,重點或許不是在於找到一個絕對的目的,有可能會是學習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學會"找尋"這件事情。
而我是選擇相信文化這個價值觀,以此做為核心精神,去思考如何去面對這樣快速流動和變遷的當代歷史環境。

無題



把它放入心中窖藏那一刻起,
不曾模糊蒸散,
是越陳越香醇的美酒。

每每開瓶,依然
撲湧襲上的濃烈甘醇,
不勝酒力的心,悸動著。

重讀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此書是在高中時期一位教生物的老師推薦的讀物,他曾是班上的導師,帶了大家一年的時間吧!當時只要是自然組的人,通常對於文科方面的東西,表面上都說是自己背不了東西,或是對自然組而言,文科根本不重要,其實實際上等同於放棄,或是完全拒絕於門外,完全排斥。也因為對於文科的沒興趣,其他關於人文方面的課外書,大家也是興致缺缺。這位老師認為自然組的人,不能只有科學知識的涵養,人文的素養也相當重要,於是鼓勵我們每一到兩個月,可以讀一本人文方面的讀物。最記得他推薦去讀余秋雨的書,在這之前其實我根本不知道余秋雨是誰,第一次聽到這名字,覺得這名字也太文謅謅了吧!

        當時,高中要分自然組與社會組時,自己其實有點摸不著頭緒。文科還行,理科免免強強!聽人說自然組之後選擇比較多,若之後不行,還可以轉社會組,於是就選了自然組。到了自然組後,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不喜歡文科,社會組的則是,不喜歡理科。但對於我來說,真的很矛盾,我喜歡國文、歷史,但是地理普普通通,理科我只喜歡生物,除了化學,我完全放棄,每學期作弊補考外,其他都普普通通喜歡。那這樣是要選那一組啊?後來,選擇在自然組苟延殘喘著,成績都在倒車尾徘徊著。

        當這位老師鼓勵讀課外書後,正合我意啊!於是,除了上課打瞌睡,下課繼續睡之外的時間,都在看課外書。文化苦旅是當時看的一本書,其實當時我真的是看不太懂,內容談古說今,時間交錯,在文學、歷史、地理方面的認識,除了學校課本教的之外,我根本就不知道其他的。讀此書的過程,是讀了這篇,忘了上篇內容,讀了這句感動,忘了上句的形容。就好像是,走馬看花的觀光旅遊一般,囫圇吞棗,完全忘了滋味。只是啊!會有點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有點深度,現在看來真的是好笑,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吧!

        逃離學校書本,沉淪課外書。有種想跳脫目前框框,內在某個部份的反骨性格反應,我選擇一個比較溫和的反叛方式,不著痕跡。另外,也是想逃避那時候的現實的處境,我覺得我有點難以承受,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去逃離,沒人知道,當時的我,也不太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現在大概知道是自己的身體,直覺地導引我這麼去做。

        選擇沉淪課外書的,不讀課堂正書的原因還有一點,當時的心境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堆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用生命時間去解決的問題,接踵的來。

瀰漫著水泥味道 (2012)


重複看完一篇經典的文章,耗費了大半的腦袋力氣。用盡了氣力,似乎比之前知道了一點,下一秒卻又出現許多不懂。在搞不清楚是我的問題,還是那位大師說話有問題之間,有點悶了,想到外頭去呼吸一下不一樣的空氣。

騎著機車四處遊蕩,感受一下這城市的流動、人工刻畫的天際線、多元的面貌、多樣的聲音雜處、不同區域的尺度變化所引起的知覺觸動。

常經過的路,照理來說應該是熟悉的,但隱隱有種陌生感油然而生,我仔細端詳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是許多新建的房子逐漸填滿了城市的空地,當我意識到時,它們都已經拔地而起在那了。另外還有多處的工地的現場,潛藏著一種蓄勢待發的姿態,將欲進場來角逐這趟市場遊戲。但也有人透過遊戲規則的可接受範疇,不等工程先完成,先行進入遊戲。一間一間預售屋也在這城市中,佈著他的局面,企圖用會動人的廣告來吸引不同的人來遊戲人間一下。

道路一條一條地開拓開來,車輛穿梭其中,我也在這車陣之中。以前聞到的都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棄的油臭味道,今天卻沒有聞到。反而聞到了水泥粉塵四處瀰漫的味道。水泥味道是什麼?不要叫我去形容,你去聞聞看就知道了。好聞,還是不好聞,也都只是個人喜好罷了!

今天這股水泥味道對我來說沒有比較好聞,反而令人更悶,堵住我的新鮮空氣,破壞我原本想像的城市味道。想著,想著,這些新房子怎麼散發出的味道是水泥味道?為什麼不是一股將會是新生活的新鮮味道?譬如像是,青菜水果一樣讓人覺得輕爽呢?

這裡是水泥堆砌起來的城市,是物質的堆砌,是欲望的堆砌,堆滿一種俗不可攀的傲慢,企圖顯現一種他們覺得的美學生活態度,也堆滿了一堆某種集體的想像,和純屬雷同的夢想。而我一身普通的輕便也似乎習慣與那些擦身而過。擦身之後,我可以聞到城市才會有的香水味,可惜我的鼻子也挺挑的,沒有多少香水味聞得習慣。看來我有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症頭!告訴自己小心,小心啊!

海德格曾經這麼說:
「在我這危機四伏的時代,定居處於什麼狀況?我們從各方面聽到談論住房的短缺。理由很充足。並且不光光說說而已,而且還有行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我們生產房子,倡導建房,計畫建築業。但仍然困頓而痛苦,受阻而恐懼,住房緊缺依然如故。定居的困境比戰爭及其破壞早得多,也比全球人口增長和勞工狀況要早。」
在他那個時代有戰爭,許多家園被摧毀,戰後人口快速成長,各樣的理由都認為大量的建設的必要。他也沒否認這些的必要性,但卻也說這一切的根源,不是如此就能解決。他在上述文字的後面再說:

「真正的棲居(定居)的困境乃在於:終有一死的人總是重新去尋求棲居(定居)的本質,他們首先必須學會棲居(定居)。」

此段話,我來回看來看去好幾遍。我先這樣去理解吧!

人不斷地經由創意的思考,技術的突破,透過不同的方式去找尋可能的住居形式,以為這樣是在改善或是增進生活品質,甚至認為是在解決時代的問題。這時代與海德格那時代來相比,我們相對富足許多,但城市卻依然似乎有蓋不滿足的房子。城市中依然透過各種不同層面,建立各種理由在訴說著必須興建建築物的需求。這些理由大家未真的探個究竟,一切充滿理所當然,當該如此發展,再發展。但真正的困境不是在於實體的居住型態追求,而是在於思想上如何在世上棲居。

海德格指出棲居,即是人存在於大地之上。人存在的基本特徵為棲居,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保護。

人棲居於地上,也就訴出棲居的範圍,是「在大地之上」,亦是「在蒼穹之下」,前兩者又意涵著「在神靈之面前」,並且包含著「人之間的依存」。大地、蒼天、神、人四者是相互歸一,渾然成為一體,並給這一體有個名稱為「四重整體(fourfold)」。

另外,棲居的基本特徵為保護,是對這四重整體之保護,保護意謂守護四重整體之本質。而棲居只能在”物”中才能保護這四重整體,隨之而起便是建造。建造使四重整體顯現出來成為物,帶出物之地點(位置),透過地點(位置)而設置空間。

故人因為棲居,而建造。建造使四重整體顯現,保護四重整體於物之內,亦也將人其自身置於物之內保護,乃因四重整體即為一體,相互相依存。也說明了,建造就是棲居。

再回到「真正的棲居(定居)的困境乃在於:終有一死的人總是重新去尋求棲居(定居)的本質,他們首先必須學會棲居(定居)。」這段話來思考。真正的困境在於必須人不斷地在找尋該怎麼去棲居,該如何透過建造來保護四重整體,拯救大地、接納蒼天、恭候神靈、陪伴人們,建造出來之建築物必須與這四者渾然為一體。從古老之前這就一直是一個課題,傳統的生活文化因為知道這樣的課題,透過經年累月的經驗,慢慢發展出來可以對應於四重整體相互相依存的生活文化模式。

現今時代已不是如此尋求棲居之意義,建造目的也不是為了根本的困境去著落,而是短視近利地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治標不治本之方法。依然是以「人」為主體的中心思想,為人之己欲的不斷追求,忽略了天、地、神、人之意識,及四者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水泥的堆砌,成為現在最為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我也沒有要刻意標籤或汙名化水泥本身,水泥其自身是中性的,它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現代材料。再者,那個材料沒有優缺點,所有材料都是中性的。使材料有意義的是賦予其意義者。我僅只是透過水泥味道來比喻著我的感受並無其他。

也或許就是因為聞不到天、地、神、人相互相依的味道的關係吧!我才在這趟漫遊之中,僅嗅到水泥粉塵味道,此應該就是這城市的味道了吧!仔細端詳這城市那一處不是漸漸被水泥給蔓延覆蓋上了。偶而見到一些泥土地,通常會是現代都市的公園,此空間場所的設置,應該會是城市中唯一可以與天、地、神、人交會聚集的地方,因為他與自然較接近點,但它始終還是人工所建構,像是失去某種本該與生俱來的天性,像是某個關鍵基因忽然消失或突變,成為僅僅是提供一個都市生活上的一個基本機能罷了。

滿鼻腔的水泥味道,味道傳到腦神經記憶著。就這樣地,都是水泥味地回到了家。雖然這裡也是水泥堆砌的地方,心靈卻嚮往著海德格說的那種棲居。目前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實現,也有著許多未想通的地方。帶著雜亂的思緒,進入浴室,一邊洗淨這身水泥粉塵,一邊洗滌腦袋,看看是否會有點頭上一剎閃亮之喜悅。

提筆寫到此處,就當作一種散亂式的整理吧!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20120104


                              在的地方,
                                             
                                             時間總是在趕場,
                                             
                                             推擠著下一個我!
                                            
                                             人啊!  故作冷靜,
                        
                                             優雅地  奔走著!





學習尊重生命個體對於當下處境的反應(2010 )


沒有真正的客觀

        你認為自己常常很客觀在看事情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想再問問你,有「真正客觀」這件事情的存在嗎?相對於客觀的就是主觀,沒有你這個主體來觀看事情,那來的客體呢?所以,主與客是兩者必須同時存在的,才能顯現其之間的差異。而客觀僅是讓人忘了其實也是由一個主觀的主體在看自己以外的事物,讓人誤以為你是旁觀者清。


         如果沒有主動地進入事情之中,先體會了解,只是站在外頭旁觀,真的是能客觀看到事情的問題嗎?可是,往往我們容易一進入事情之後,就忘記自己是要知道癥結所在,反而滾進看不清事實的泥沼裡而不自知。這樣的話,我們真的能客觀地看事情嗎?如果不行的話,那應該怎麼去觀看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任何事物呢?


         一般我們看事情、看世界的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事物的標準以自己的標準為準,總是認為自己的認知才是對的。但真的是這樣嗎?你以為你很了解,但真的是全盤了解嗎?難道不是恰巧你的推論和事實穩合而已嗎?


         每個生命體因為種種原因的匯集,使之處在「當下處境」,並且對當下處境做出自己認為是適當的反應,這個反應的累積又會造就下一個「當下處境」。這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若是某個生命體的「當下處境」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困境之時,往往旁觀者會透過其對當下處境的「反應」,來給予建議,要讓他可以透過另一個反應改變當下的困境。旁觀者看到的是事實的全面嗎?給予的建議是適當的嗎?


         經過一連串的事情之後,最近忽然有些感想,認為其實自己並沒有那麼容易知道事情的真正全面。生命個體的當下處境是各種外在和內在原因糾結而成的,其實是無法那麼簡單就可以真正全面了解的。通常我們可以看到的大概只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表象而已。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其實是存在於微乎其微的微妙之中,也就是各種大小表象之後所深藏的牽動因子,那是微小難以精確得知的!在這邊我想試著說說看該用什麼方法去掌握呢?使自己更能全面了解一個生命體之所以的當下存在,和該如何提供一個較適當的方法去反應當下處境呢?


        幾個例子我大概不是很有智慧的人吧!也是個遲鈍的人吧!總要在事情過後,反覆推想之後,才會有所想法。有幾個關鍵的事情,讓我想寫下這篇文章,透過一邊寫的過程,一邊反觀自己,才發現自己有很多沒做好的地方。不過,知道不好的地方已經很難了,要知道改變的方法更是困難。就在這之中試著找方法吧!


        幾件事情都是與自己有關係的,先從自己開始說起吧!其實要真的全面說清楚也真的是很難,就只好盡量陳述了。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點會有重疊的情況,以前會覺得是不一樣的事情,現在我會覺得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不是沒有關係,而只是我們無法清楚察覺這些事有什麼關連而已。也為了方便了解,我將重疊發生的事情,分開來說,最後,這些事件給我的卻是有著同樣的感受,應該是說同一種自省吧!


一開始就是窘境-從自己說起

    當初(2007)艱難地,也帶點幸運進入了東海研究所。當時心中非常地雀躍,開心又可以為了理想繼續前進,並且進入台灣建築界赫赫有名的東海建築系。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羨慕不已的吧!但在順利考上的表面下,背後所承受的心酸,卻鮮少人知,甚至無人可訴!

        剛開
始一到台中讀東海建研所,在課業上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老師都是現今台灣建築學術界一等一的名師,每上一堂課,就像是開了一扇窗,開了一竅似的。不過,同時之間卻也發現自己在大學所受的建築教育的不足,令我開始有了知識恐慌症,越來越多的學術名詞、艱澀理論充斥在耳,滿目眼前,似乎知道了很多東西,卻說不出個狗屁東西出來,寫也寫不出什麼毛出來,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會寫文章了。慢慢地發現有太多太多東西是我不知道的,並且有越來越多東西是沒有定論的,都是需要自己去判斷的。面對老師們的學術風範,點頭如搗蒜的壞習慣難以改變,似乎老師的話都是無懈可擊,但我仍常常覺得有不對勁,不過,卻無法一時之間知道問題出在那。

 後來,開始疑惑什麼才是「真」的,這個疑問也漸漸越來越多了。現在我僅能說我大概知道看世界的方式,其實是和自己的本體論有關,也就是認為自己是誰,我到底是什麼,要先清楚知道,而這往往可能跟我們的生命歷程相關。本體的這個立場明確了,才會知道我們是怎麼認識世界,我們是用怎樣的眼睛看世界的。

        在接受學業上強大衝擊的同時間,必須又要認真面對我的另一個真實生活。經濟的壓力不斷席捲而來,為了在台中可以立刻生活,借住親戚家,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打工的工作。一邊為了生活打工,一邊為了學業拼命,拼命的時間最多是在研一期間,因為這段期間有設計課。學設計的都知道,設計課是何等的重要,也何等地累人。後來工作上手之後,上班時間開始被拉長,為了想多賺點,也欣然接受,但也常常打烊班之後,依然沒休息,繼續做設計。兩天沒睡覺可說是常有的事。這段日子蠟燭兩頭燒,學業想要照顧,就必須要多花點時間讀書,但又必須再多賺些錢,所以最後還是選擇犧牲讀書時間,將時間用來在工作上。課業基本上就是維持一定水準就好,不要太差就可以了。


        隨著時間,家中處境每況愈下,到了谷底再底。問題一波接著一波而來,現在也一時說不清,也說不完。為了要讓生活可以運作,工作的份量隨著研二課業壓力減少後,逐漸增加。現在課修完了,只剩論文還沒寫完。「只剩」這兩個字看起來似乎是現在學校的事沒什麼了,但實際上,論文卻和設計課一樣,都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投入,差只差在設計課必須要每個禮拜交東西,而論文則是時間彈性很大。也因為如此,目前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為了過生活而已。


        原來一開始只要將自己顧好就好。原本可以義無反顧地,無後顧之憂地單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忽然地,在自己還沒有完整能力的時候,就必須用自己的肩膀承擔一些。但真的是時運不佳,每當我以為好過一些時,生命課題又接踵而來,肩膀又要再撐住更多負荷,其實我不怕要承擔什麼,我需要的是喘息的空間,即使是空隙也好,但時間一直現實又慘忍地對著我。


        到現在,我似乎是所有人的最後底線,必須要逼迫自己努力ㄍㄧㄥ著守住最後,否則可能一切崩潰。又加上我實在是無法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需要支援時,而我卻無法幫忙。所以都會盡量想盡辦法提供支援。也為了要有足夠的能力提供支援,所以拼命地在工作,讀書的時間一再一再地被壓縮,真正想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無法多花些心思去努力。


         更讓人難受地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認為我是最後的底線,更不是檯面上主要提供支援的人,他人的流言蜚語令我有點難堪,我又不能回應什麼,誤解就只能隨他人誤解。我真的很想大聲呼喊說:你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幹什麼?


 去蘭嶼是吉是兇?       


選擇研究蘭嶼的原來動機有二,一是單純想做有關台東的任何一個研究,其二是曾經看過原住民文學,對於原住民研究算是有點興趣。基於這樣的單純動機,當老師要找我做蘭嶼研究時,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

         剛開始對於論文方向算是確定了,起頭的文獻爬梳也累積了一定的份量,想說還蠻順利的,應該可以及早畢業吧!但當進入田野之後,問題又一個接著一個而來,使得論文不得不延宕。又加上自己論述能力不是很好,無法將想到的東西很有系統地論述出來,並且又將時間花在面對生活的困境之上,在論文上面無法多發心思,使得現在還無法提案,繼續前進。
        

現在論文又改了方向,必須要等案子開始跑,才有機會再去收集資料。但這次去又是否可以少點阻礙,多點順利呢?

 生活壓力與生命尊嚴的拉鋸        


好幾次老師找我到學校幫忙key in蘭嶼相關的文章,並且說明未來有關蘭嶼的相關計畫。在幾次對談的過程中,老師大概是希望我好好的把論文完成,和多花點時間在課業上面,希望我能在這方面積極一點。但我何嘗不想全心把學業完成呢?

        直到最近有一次實在是有點忍不了,將自己的一些真實情況從頭到尾概略道出,說明我的情況。問說為什麼不找事務所的工作呢?做現在的工作對於專業的部份是無法有所提升的。而我心裡想說,我當然會想去做和建築相關行業的工作啊!但是工作的轉換有時間差,中間的空檔我要如何讓我的生活正常運作了?


         幾次的對話與叮嚀,對於我現在所面對的困境,給予我的建議差不多都是要我把現在的工作辭了,多花點時間在論文上。但我生活的壓力該怎麼去解決呢?而且現在又不是要請辭就可以請辭的,總要有人可以接替現在的工作,才能離開吧!再說要我辭去工作,但又沒介紹工作給我,要我全天隨時待命準備做蘭嶼的案子根本就是不可能,這樣生活根本無法過。學期初就要我辭去工作,到現在十二月中了,如果不一直做事,現在大概要餓死了吧!不單我要餓肚子,可能連身旁的人也要餓肚子了。


         我知道論文是該花時間去完成,但是眼前的真實問題一直又有新問題席捲而來,我必須要犧牲時間花在工作上,壓縮讀書的時間。一直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每天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努力讓自己可以早點起床,就只是為了要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還是很困難,因為身體還是需要休息的,否則難以負荷!


         對於老師可能會覺得我的理由不是理由,我的問題應該是好解決的。可是就我目前所處的情況,和現在的心境狀態,是無法像老師說的那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自己也常在生活壓力與生命尊嚴之間拉鋸的課題上苦思難解。到底該為理想再繼續努力,還是放棄算了,乾脆就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就好,反正大家都是以錢在衡量一件事情的價值,所有評斷依據都離不開功利,理想都是不切實際的,麵包才是真的。也因此越來越少人願意有勇氣去做夢,也忘了該怎麼做夢。但這樣的價值觀是我要的嗎?而我又到底真的知道我在堅持什麼嗎?我又有那個能力去堅持嗎?對自己的沒信心,再加上未來的無法預測和無法真正掌握,讓我擔心又害怕。


         外在處境和內在心境各種因素交相雜錯和不停互動,最後匯聚而成某個瞬間的我的當下處境,在這個瞬間試圖找到出路,但在還未完整想清楚前,就必須正面回應這當下處境,反應在思考與沒思考間就做出了。既然是這樣,我的生命到底我自己可以掌握多少呢?


 常年待業在家的表姐

        有位表姐近年不斷地找工作,但老是找不到。之前都會和我討論找不到的可能原因。我都很直接的說出我的看法,我認為以她的條件,大概很難找到做辦公室的工作,因為第一,電腦不善長使用,第二專業能力又沒有,所以是不太可能找到多輕鬆的工作的。於是,建議她去找餐飲服務業內場人員的工作,但她總會有說不要的理由,通常拒絕的理由不是工作時間太長,就是身體無法負荷這樣的工作。常常對談許久之後都沒有什麼結果,我也總覺得為什麼聽不懂我到底在說些什麼呢?是我說話有問題,讓人聽不懂嗎?


         長久以來,我覺得處處在缺人,工作應該不會那麼難找才對,怎麼會找了那麼久,都還沒找到呢?想必一定是表姐太挑了,總是想要挑些輕鬆,錢又多的工作。又加上投遞履歷時,和面試時都不積極表現出急迫需要工作的樣子。另外,我甚至覺得她應該沒有多認真在找工作,每天幾乎不是睡覺就是看電視,做些磨耗時間,完全無意義的事。還有一段時間,她迷上玩德州撲克的線上遊戲,常常跟我借電腦使用,說是要找工作,往往不知道工作到底有沒有在找,看到的卻又是在玩遊戲,最後我看不下去地嚴肅指責,說明我非常不贊成迷上玩遊戲,偶而小玩,放鬆一下心情無傷大雅,但一旦迷上,根本就是浪費時間,而現在她也沒本錢讓她這樣浪費時間了!我也不斷強調地說,她自己心態不改變,將可能會一直都找不到工作。


         有一段時間,我也不想主動提這問題,覺得再說什麼也沒有什麼改變,對她心裡應該也不好受吧!但有時候,有意無意地她主動提起,很鬱悶為什麼依然還是找不到工作。問她現在希望找怎樣的工作呢?她後來都說只要有工作就都做。不過,她的家人卻又常說有介紹什麼工作,她都說不要,這時候我都搞迷糊了,到底現在情況是怎樣?
 後來,我好好想想她的問題,也反問自己,心想是否有真正看出來他的問題呢?如果有的話,那給她的建議應該是有幫助的啊!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會讓她沒有非常積極面對這問題的勇氣呢?還是,真如她所說,她已經盡力了,只是真的是衰到爆了?
 我想她的當下處境,我並未完整了解,甚至是未貼近了解吧!才使的自己的任何話語也都只能轉化成更多的口水而已!


 忽然請假的工讀生

        在工作的地方,自己做了一段時間了,也算是比較資深一點的工讀生了。所以處境介於正職與工讀生之間,其實在拿捏工作上的分際時,有時對我來說是有點頭疼的。不過,這不是我現在想說的事。


         最近,有些工讀生因為一些事情忽然臨時請假,理由有生病、離時有急事等較多。不管是甚麼樣的原因,臨時請假在沒有找人代班的情況下,都是會影響當日上班的人,可是對於工讀生的請假又沒有甚麼好拒絕說不行的,因為確實請假的人是真的有事啊!
 因為處境的關係,所以我大概可以知道經營者和管理者的看法。他們對於臨時請假是會有點頭疼的,這不單單會影響當日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會影響其他人對於請假這件事的看法。如果大家都認為隨時都可請假的話,那排班上的運作就會有問題,班表不就只是參考用的。這樣的說法不能說不對,一
般觀念也大概就是這樣,我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不是完整看事情的角度。

 對於工讀生而言,請假的真正原因可以有很多種。我認為不管是那一種原因,只要他開口請假,基本上就代表著他的「當下處境」都是不適合上班的。表象看似是單一原因(也就是他請假的理由),但我認為其實在更背後是多樣原因交織而成的,因為當下處境包括他所處的外在處境和當下的內在心境,這也迫使他,或是他也沒有很清楚知道為什麼地,就做出請假的行為。而這樣的請假的行為一做出,對於其他人他當然就會因個人感覺而對這事情說出他的看法。

 所以說啦!到底誰比較有理呢?難道人多說的就比較有理嗎?


 尊重


 從上面講述自己的當下處境和他人當下處境的例子來看,能夠知道其實我們無法真的完整清楚他人當下處境的真實情況,可能連自己的當下處境都不是很清楚。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去評斷一個生命個體在面對當下處境時所做出的反應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般觀念的評斷標準就是對的嗎?就是合理的嗎?我們又有資格去做評斷嗎?

        直到近日,我才體認到,我們是沒有辦法真的給予生命個體一個真正正確的建議去反應當下處境的。每個生命個體面不斷地面對「當下處境」,不斷地做出反應。不管這反應是否經過深思熟慮,還是臨機反應,這都使其不得不持續地做出反應。對於生命個體任何一個反應的原因,旁人是無法完全知道的,只有生命個體本身才能真正知道。但生命個體又真的會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嗎?我想大部分的時候還來不及想清楚就必須做出反應了。所謂來不及想清楚的意思是指,所做出的反應都是很自然地顯示出內在本質的第一個反應,亦即是內心的反射動作。怪不得人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就是內在本質,本性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做出動作,投射出來為生命個體對當下處境的反應,但我們要清楚知道每個反應的緣由是何其難,何況又要試圖改變內心的反射動作呢!


        生命個體對於當下處境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時,通常會尋求外界幫忙釐清真相,但旁人無法完整了解,僅能就目前所知的,經過一番思考,給予建議,但這個建議給予生命個體是否有積極的功用就不一定了,因為真正有功用的建議,還是必須靠自己給自己建議,旁人所給予的建議,都只是一個參考而已。


        故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要自己去面對,旁人都只能從表象看到的去試著幫忙分析一下,給予似乎適當的意見而已。既然旁人是如此地微不足道,那我們就不該自以為是經驗老道,以為自己多厲害地口沫橫飛給意見,反而應該以更開闊的心去傾聽,更加用心去傾聽生命個體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造成現在的當下處境,在經過一番真正了解後,尊重生命個體的當下反應大概就是最好的回應


        反應是生命個體的各種行為,包含舉止與言行有反應的行為是內在本質的外顯形式,但真實內在僅自己才能真正去了解,旁人都只能透過外顯形式試著去了解某一個人的內在感受,所以我們都無法這真正了解某一個人的真實內在,只能說是貼近了解,因為貼近程度的不同,旁人也有不同的外顯形式去對應。這不就是在說同理心嗎?是有些類似,但不盡相同!同理心會令人落入一個險境,就是亦會產生同仇敵慨,看不清整體得窘境,反而更加無法適當地面對當下處境。


        沒有任何一個生命體是相同的,即便是雙胞胎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就算是一模一樣,兩人的真實內在亦不同。也因為內在的不同,每個生命體的生命情調都有所不同。也由於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情調都是不同的譜曲,我們不能因為和我們有不同的曲調或曲風就評斷好壞或優劣,甚至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就大肆評論。故我說要「學習尊重生命個體對於當下處境的反應」,以更寬廣的心,接受不同的反應,這樣才能更完整看待事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命個體的當下處境該如何去掌握,該用什麼方式去反應當下處境?引用金剛經其中兩段文字,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去了解如何看待眼前一切生命個體和自己這個本體: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外來心不可得。」- 一體同觀 分第十八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淨土分第十


 前面所說的尊重可以方便了解,但我認為還是無法較精確說明我想說的。故我斗膽試著引用佛家說法。要更精準的說明,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尊重還只是自己對外的一個外顯形式,真正的內在反應必須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不應該被任何形式矇蔽,要用去觀看整體,才能真正了解整體,亦即要先無心,而後有無心之心。我們當然會有意識,會有自己的判斷,但在這之前,須先放下自我,而後才能真實存在吧!